蜻蜓校信是國內推出的首款免費多媒體家校溝通平臺。去年9月份正式上線,12月份開始推廣,半年時間目前已在深圳積累了20萬用戶,且公司已完成天使輪融資1000萬。
蜻蜓校信推出的初衷是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適用的免費的家校溝通平臺,還教育溝通一個干凈、純粹的空間,真正解決目前K12溝通的剛需問題,并通過平臺滿足用戶其他教育增值服務的需求。
別具一格的蜻蜓互動模式
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兼COO盧子印表示,當傳統(tǒng)的家校通跟不上用戶的多元需求時,市面上就出現了蜻蜓校信、校內外、翼信通等新產品。目前,各類創(chuàng)新型產品均獲得較高的人氣,校內外是王志東于2013年創(chuàng)辦的,發(fā)展勢頭不錯。與之相比,蜻蜓校信有何優(yōu)勢呢?盧子印說,從產品功能及內容來講兩者相似度很高,而且都免費,關鍵是如何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垂直定位、做精做細。
兩者的差異在于獲取用戶的方式不同。校內外采取先開放注冊、后學校認證的模式,有點微博的影子。而蜻蜓校信目前采用B2B的推廣模式,通過后臺注冊,由學校負責統(tǒng)計提供原始數據,蜻蜓校信在后臺給用戶開通帳號。這種方式所積累的用戶都是百分之百真實的。盧子印說,蜻蜓校信目前已經在嘗試線下的一系列推廣模式,用戶規(guī)模在同類APP里是最多的,穩(wěn)定性也優(yōu)于同類產品,別具一格的蜻蜓互動模式已形成并初現成效。
另外,微信群和QQ群為什么沒成為家校溝通平臺?盧子印認為,術業(yè)有專攻,它們做不起來的真正原因是不夠細分,沒有針對教育行業(yè),特定用戶人群去打造符合用戶需求的定制化產品。
化解移動互聯(lián)網教育溝通的羈絆
在線教育做內容、資源平臺承載相對比較重,蜻蜓互信這樣的溝通類平臺則是輕應用。盧子印表示,傳統(tǒng)家校通的生命周期長,市場已經具備了將其替換的可能性,并且這類產品背后的商業(yè)價值極高。很多人想做這個行業(yè),關鍵是對教育行業(yè)的深刻理解,并明白在現有的教育格局下該如何進行推廣。
在盧子印看來,蜻蜓校信在產品屬性上是APP,但推廣方式上卻是非純互聯(lián)網的APP推廣模式,這類產品包括其他K12教育溝通類APP產品應用推廣的最大門檻是學校。目前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首先,教育行政體系施壓,自上而下推廣產品,但這個相對敏感;其次,老師反推,老師用帶動家長用,但這種方式用戶規(guī)模增長有限;但這種方式用戶規(guī)模增長有限;最后,學校用帶動家長用。蜻蜓校信正是采用此種方式,產品被學校認可,實行免費且擁有很強的用戶粘性時,產品聚合力形成,后來者要居上,把原來的用戶吸引過去就很費勁。
盧子印說,希望把蜻蜓校信做成一個品牌,但不是壟斷或一家獨大,因為每個區(qū)的文化、教學方式都有所差異。但他們正在努力構筑自己的先發(fā)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用產品本身的內容去綁定用戶,用戶一旦養(yǎng)成習慣天天使用后,轉移的成本就高,可能性也會小很多,當孩子的點點滴滴都融入蜻蜓校信中時,家長不會輕易去試用另一款產品;二是解決學校的門檻,只要蜻蜓校信在運過程中整體保持良性狀態(tài),學校滲透率達到一定程度時,學校從時效和穩(wěn)定性上考慮,便能保持長期的合作發(fā)展。
就商業(yè)模式而言,盧子印認為,未來盈利點會很多,比如O2O模式,做媒介平臺等。目前部分盈利雛形模式正在實施和驗證中。他說蜻蜓互動在這個細分市場搭建了一個平臺,擁有了一定的用戶規(guī)模,這些用戶又是最真實的目標準用戶,兩者結合形成的市場潛力和價值是難以估量的,也會有無窮的想象空間。
2億中小學免費家校溝通夢
蜻蜓互動有三位創(chuàng)始人,其中既有精通互聯(lián)網的,也有教育領域的資深人士。盧子印是互聯(lián)網領域的行家,他負責除了技術以外的所有運營;其他兩位分別負責技術和戰(zhàn)略方向的把握。
盧子印分享說,自己創(chuàng)業(yè)前后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自己從小在北京的藝術圈長大,就讀于愛丁堡大學的金融學專業(yè),在國外呆了六年,回國后在泰康資本工作,之后創(chuàng)立藝術品基金,最終去了深圳創(chuàng)業(yè)。之前在北京,主要做模型、市場分析,處理很數據性的東西。定居深圳后,覺得壓力大了不少,要管理的東西很多、也很細碎,也深切體會到創(chuàng)業(yè)著實需要縱覽全局的高瞻遠矚,也需要事無巨細的斟酌再三。但2億中小學生免費家校溝通夢的夢想卻愈發(fā)清晰了。
今年,蜻蜓校信的目標是用戶量突破300萬。為了使這個創(chuàng)新的免費家校溝通工具盡快推廣普及到全國的幼兒園、中小學校,切實解決目前家校溝通存在的問題,近日,蜻蜓互動推出了“合伙人招募計劃”,盧子印說,他們尋找的合伙人是志同道合者,可以是機構,也可以是個人,他們無須任何資金投入,但要具備一定的教育資源或教育資源的整合能力,能推進蜻蜓校信在局部區(qū)域的落地和推廣。(文|Anna Kiplinna)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