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當我還在硅谷做財經記者的時候,LinkedIn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開著二手車來接初到美國的我,去公司采訪。我當時只知道這是一家做社交應用,偏向于工作平臺的網絡公司。2011年5月LinkedIn上市了,到今天,它是自2011年IPO以來美國100億市值以上的公司中,股價增幅的第二名,IPO至今上漲了150%左右,僅次于時尚品牌Michael Kors。與它對比的,自然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Facebook。
其實從網絡基因看,這是兩家很不一樣的公司。LinkedIn的應用冷清疏離,我們只有在找工作,被獵頭找,或者想要尋找工作中的專家咨詢時,才會去LinkedIn的網頁搜索。其他諸如分享美食照片,孩子的成長心得,對電影和選秀節(jié)目的吐槽一類,我們都放在了Facebook、Twitter上,所以Facebook永遠熱熱鬧鬧,生機盎然,而LinkedIn永遠清冷,關系若即若離。與之相映成趣的是LinkedIn的K線圖,它一路高歌猛進,而Facebook則在爭議中掙扎前行,破發(fā)陰影如影隨形。
彭博(Bloomberg)的華爾街分析師預測2013年LinkedIn的每股收益將達到1.26美元,超過2012年的58.8美分的兩倍。Facebook 2013年的收益被估是63美分,只比2012年的47.2美分多33%。Bloomberg顯示LinkedIn今年的預估市盈率是190倍,大大高出Facebook的42倍和Google的18倍。從投資人的角度說,對此可能第一反應就是LinkedIn現在買太貴了,可是從公司的角度說,這實在是一場成功的IPO。
那么LinkedIn在IPO過程中到底做了什么,成就了現在的成功呢?
首先,任何公司的成功都無法離開商業(yè)模式。說LinkedIn是一家社交網絡公司,其實是一個誤解。LinkedIn更多的是為企業(yè)做服務和提供解決方案,所以從本質上LinkedIn應該是一家商業(yè)服務公司,更接近于Salesforce這類企業(yè)。在去年5月上市的時候,LinkedIn有70%的收入都來自企業(yè)客戶。在本年第二季度,53%的收入來自為企業(yè)提供招聘服務,28%來自為企業(yè)提供市場營銷服務,19%來自高端綜合服務??梢奓inkedIn憑借的不是第三方廣告,而是客戶直接付款。而Facebook則是一個真正的社交平臺,最具號召力的是其全球已經超過10億的用戶。 但是仔細看來,Facebook的收入則絕大多數依賴廣告,收入來源比LinkedIn單一很多。第二季度顯示Facebook收入84%都來自廣告,向用戶直接收費的部分少之又少。在拓展廣告業(yè)務的時候,公司還要面臨連綿不絕的侵犯用戶隱私權的尷尬。LinkedIn和Facebook,看似同樣的互聯網公司,背后的商業(yè)模式卻截然不同,并直接導致了今天的差異。說到底,高科技公司IPO賣的還是“盈利模式”。
其次是 IPO定價,Facebook的定價故事和背后所有喜怒哀樂的故事,又一次證明了IPO定價是科學模型的建構,但更是一種藝術。和Facebook一樣,LinkedIn也曾把IPO的定價區(qū)間從32美元到35美元,提高到42美元到45美元。去年5月18日以上端價格45美元成功IPO,價格是每股年收入的14倍。高科技公司IPO一般都有溢價,對比傳統企業(yè),14倍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了。今年5月17日上市的Facebook在全民關注下把IPO的價格定在了38美元,雖然比LinkedIn定價低,但對比自己卻是每股年收入的26倍,無怪乎在首日交易的時候,Facebook靠承銷商摩根士丹利的介入才勉強沒有出現破發(fā)慘劇??梢?,合理的定價,則可以彰顯公司的清晰定位和認識,以及對市場情況的準確判斷??纯瓷鲜泻蟮谋憩F吧,LinkedIn上市后一年多的今天到了112美元,而Facebook這個“新貴”至今股價仍在20美元上下徘徊。
再次是投資者對象的定位與溝通。跟世界各地的投資人不同,美國是機構投資人最青睞高科技成長型公司的區(qū)域,這基于他們善于理解成長性指標,優(yōu)秀的行業(yè)專業(yè)分析師群體,以及風投私募早期對這些公司的關注。一般情況下,高科技TMT領域、醫(yī)療健康和清潔能源行業(yè)的公司,通常估值已把未來的成長性體現出來了。在二級市場,高科技成長型公司如果是在高速成長期,估值一定會被熱炒,然后隨著成長開始放緩,估值也就隨之趨于合理和正常。舉例來說,現在投資人開始把投資微軟歸類到像投資老牌企業(yè)寶潔一樣的低風險低收益決策中,就是因為微軟從2000年開始已經進入了高速成長后的放緩期。至此之后,我們通常會看到股價震蕩,上下波動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個時期應該實行的投資者溝通策略是截然不同的,而美國投資者又特別注重溝通過程中的方式和信息,因此深思熟慮地信息制定和有計劃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對高科技公司而言,震蕩期以后,要么就是走向衰落,比如今天的諾基亞或者RIM,要么就是回到高速增長期,煥發(fā)二次青春,比如從昨日電商走到今日高科技全面平臺的亞馬遜,再比如神話一般的蘋果公司。高科技公司大都把自己定位在高速成長期并盡一切努力加以延長,“販賣”的就是成長性,著重強調的融資用途也都在于如何做大做強,實現高速發(fā)展的回報。
然后讓我們來翻閱LinkedIn的機構投資人構成。想起來2003年紅杉資本決定對LinkedIn投資的時候,當時加上5名創(chuàng)始人,全部員工也就只有8個人。而從最近的13F文件分析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共同基金的持股比例很高,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諸如T. Rowe Price,富達共同基金等,確實呈現長期持有的架勢。這就保證了LinkedIn的每日交易量雖然活躍,但是戲劇性的變化機會并不高。而Facebook的一大問題是,在上市之前,它已經是私有市場上最熱門的期權證和股權交易對象,它過多的非管理層股東,甚至到了監(jiān)管當局都開始迫使它要盡快把上市提上議程的地步。這就失去了在IPO時間點選擇上的主動權。
最后讓我們來看下社交媒體時代,高科技公司在披露機制上的做法。LinkedIn一直遵循各種傳統的投資者關系溝通方式,清晰的信息制定和有規(guī)劃的溝通讓人有權威感和傳統意義上的信賴。不過創(chuàng)新本來就是硅谷的核心競爭力,不知道是不是會有一天,我們也會看到LinkedIn直接就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季報年報,召開在線電話會議,跟分析師和投資人透明公開地對話呢?!在數字媒體改變世界的今天,各種溝通平臺和傳播方式都是可能的。關鍵是,公司所選擇的平臺和方式是否能得到相應投資者的接受和認同,最終能否起到有效溝通的作用。
LinkedIn既不是美國最早的社交網站,也不是粉絲或者注冊數量應用最多的網站,但它從IPO到今天的股價表現,成就了硅谷屌絲對華爾街高富帥的成功逆襲,稱其為近年最成功的高科技公司IPO,應屬當之無愧。前幾日看到歡聚時代YYIPO上市申請的公告,實在希望在中概股陰影中逆流而上的中國公司,以及未來仍要來美國上市的中國高科技公司,能從LinkedIn的成功中參透一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