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超市中,人們發(fā)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尿布與啤酒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商品居然擺在一起。但這一奇怪的舉措居然使尿布和啤酒的銷量大幅增加了。這可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直被商家所津津樂道的發(fā)生在美國沃爾瑪連鎖超市的真實案例。原來,美國的婦女通常在家照顧孩子,所以她們經常會囑咐丈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為孩子買尿布。而丈夫在買尿布的同時又會順手購買自己愛喝的啤酒,這個發(fā)現為商家?guī)砹舜罅康睦麧?,但是如何從浩如煙海卻又雜亂無章的數據中,發(fā)現啤酒和尿布銷售之間的聯系呢?這又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好商品?壞商品?
什么是好商品,什么是壞商品,這是零售業(yè)的首要問題。國內零售企業(yè)在總結經營狀況時,總是說要找到好商品,剔除壞商品,經營狀況不好,罪魁禍首是找不到好商品。我曾經問過很多商店的管理人員,什么是好商品,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是:好商品就是銷售好的商品。
僅僅銷售好,就是好商品,可以看出我們國內零售業(yè)對于現代零售理解上存在的巨大差距。
假如一種啤酒銷售量很好,按照一般采購人員的理解,應該是好商品,但是這個商品的毛利率很低,門店賣一瓶只賺2毛錢,每天賣100箱,商店也只賺480元,獲利不高,它是好商品么?
一種進口葡萄酒毛利率很好,達到了30%,賣一瓶可以賺到150元,應該是好商品了吧?可是這個商品的周轉速度很慢,只有春節(jié)、中秋才會賣上一兩瓶,并且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商店獲利也很慢,它是好商品么?
假如一種碳酸飲料周轉率很高,三天周轉一次,應該是好商品了吧?但是這個碳酸飲料占貨架排面、庫房面積很大,是其他商品的好幾倍,管理費用比其他商品高,它是好商品么?
上面這些商品似乎都不是好商品,那么什么是好商品?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壞商品。
比如某超市的蔬菜柜臺商品銷售數量上不去,銷售金額每天只有數百塊錢,卻占據了大量的貨架資源,這些商品當然是壞商品。
這些壞商品銷售狀況一直上不去,費時費力,干脆淘汰掉算了,可以節(jié)省一些貨架資源,多擺放一些好商品,但是淘汰后,發(fā)現其他商品銷售額也莫名其妙地下降了,難道這些商品不是壞商品?
有一種豆制品毛利很低,甚至經常出現負毛利銷售,給商店帶來了利潤方面的損失,應該盡快淘汰出局,但是淘汰后很多老客戶在門店里看不到了,難道這些商品也不是壞商品?
某超市有一些黃油、奶酪商品銷售狀況不好,剔除后卻發(fā)現門店少了一些高端客戶,葡萄酒的銷量也在下降,難道這些商品也不是壞商品?
看來評估商品“好壞”的標準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其實商品在賣場中的作用也是如此。
當今商品在賣場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復雜,僅僅從銷售額、商品數量、毛利率幾個單獨指標對商品進行衡量是不夠的,要根據商品在賣場中所起的不同作用,進行不同側重點的全面評估。
商品之間的配合作用
為了全面評估商品在賣場中的作用,零售業(yè)目前采用了商品重要度PSI(Product Significance Index)這一指標。一般來說,商品重要度PSI指標可以由商品的多種表現進行多方面評估。
比如,某超市的三年陳和酒主要作用是走銷量,以高周轉率、大銷售量帶動人氣,因此商品銷售量、商品周轉率、人氣度是主要考核指標,而毛利率、毛利額不應該是主要考核指標。
某品牌進口葡萄酒在超市的作用是獲取毛利額,因此考核該品牌的重點指標是銷售額、毛利額、毛利率,而不是銷售量、人氣度、周轉率。
比如,某規(guī)格的華夏干紅被選中作為DM促銷商品,因此該葡萄酒的主要指標應該是人氣度、銷售量、商品周轉率、商品相關度,而商品的毛利額,毛利率不能作為考核指標。
又如某規(guī)格的桶裝食用油,其主要作用是通過低價形成與其他商品的關聯購買,因此該桶裝食用油的主要考核指標是商品關聯度、相關商品銷售量,而不是其他指標。
上述指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jié)、營銷重點進行分配,以適應不同的情況。
比如某個規(guī)格的金帝巧克力,我們可以考慮三個指標:毛利額、銷售額、周轉率,在不同的季節(jié)我們可以將三個指標作不同的側重,在平時將毛利額 : 銷售量 : 周轉率三個指標的比例分配為4:1:1,將毛利額作為最重要的指標;在情人節(jié)則將毛利額 : 銷售量 : 周轉率定位為1:3:1,將銷售量作為第一需要考慮的因素,這時應該對巧克力商品進行促銷,確保銷售計劃的完成。
這樣大家應該明白了吧,沒有絕對的好商品,也沒有絕對的壞商品,每個商品在賣場中承擔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只要商品發(fā)揮了預期的作用,就可以認為這個商品是好商品。
明白了這些后,我們再舉例說明商品的作用。某品牌啤酒在短時間完成了“跑量”的作用,就是好商品。
“散裝雞蛋”完成了“聚客”的作用,吸引了大批客戶進入門店,就是好商品。
甚至有一種188元的國產葡萄酒基本“不走銷量”,但是起到了“陪襯人”的作用。由于自身的性價比不合理,烘托了同一貨架128元葡萄酒性價比的合理,商品本身做出了犧牲,使得128元的葡萄酒銷售量保持穩(wěn)定,這個葡萄酒也是好商品。
任何一種商品在賣場中沒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就不是好商品。
從上面所講的實例,我們現在也明白了吧,不同的商品作用是不同的,商店中的商品相互作用不同,商品之間相互配合,使門店達到客戶滿意、經營活動持續(xù)、業(yè)績增長的目的。
現實中并不存在這樣的商店,商店里所有商品作用都是一樣的,都是“好商品”,都是“毛利商品”。
門店缺貨的關聯損失
從某種意義上講,門店商品缺貨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美國便利店信息雜志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客戶在某個門店三四次沒有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這個客戶就不會再來這家門店購物,這時客戶會轉向另外的門店購物,門店就會損失這個客戶。
造成門店缺貨的因素很多,在這里不作闡述,我們重點講述計算門店缺貨損失的方法。
常規(guī)計算缺貨的方法是,按照某商品日平均銷售量,計算門店的庫存為零時損失的缺貨天數、商品損失銷售數量、損失銷售金額等。
我們在前面一再談過,商品在門店表現往往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一個商品的銷售會影響到其他商品的銷售。
同樣,一個商品的缺貨會帶來其他商品銷售機會的缺失。因此,如果我們采取商品關聯度對門店缺貨進行詳細分析,會發(fā)現問題可能比我們看到的還要復雜,門店缺貨造成的后果往往更嚴重。
比如,有些商品之間是有A必須有B的強關聯關系,兩個商品之間有很強的共存關系,如果A商品缺貨,則客戶也不會購買B商品。
這種情況在超市、賣場中經??梢钥吹?,尤其是對于一些購物時間比較緊張的客戶,如果發(fā)現門店某樣目標商品缺貨,這些客戶會立刻選擇到另一家門店購買,而不會在這家購買一些商品,到另外一家門店購買另外一些商品。
因此在這種具有強關聯的商品發(fā)生缺貨時,造成的商品銷售損失絕不僅僅是某個商品的銷售損失,而要與關聯商品一同計算,才可以真正全面地評估缺貨給門店造成的損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