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部票房破9億的《大圣歸來》將影視眾籌再次帶入公眾的視野,這個回報率高達400%逆襲式的成功也將百度有戲、大家投、平安眾+、淘夢網等影視眾籌平臺再次推向風口浪尖。
截止9月6日,2015內地票房超過去年的297億,全年票房向400億邁進,就在中國電影市場呈現井噴式增長的背后,一部票房破9億的《大圣歸來》將影視眾籌再次帶入公眾的視野,這個回報率高達400%逆襲式的成功也將百度有戲、大家投、平安眾+、淘夢網等影視眾籌平臺再次推向風口浪尖。就因為加了金融和互聯網+元素,影視的投資、營銷、粉絲轉換、在線銷售等環(huán)節(jié)都呈現出新的面貌,但看似熱鬧非凡受盡追捧的影視眾籌真的能成就400億的票房夢?
是重構影視產業(yè)股權,還是共享經濟在試驗?
我們先來看看熱鬧的場景:《大圣歸來》9月9日下映,但目前合計投入780萬元的89位眾籌投資人至少可獲得本息約3000萬元,平均每位投資人可以凈賺近25萬元,投資回報率高達400%。而之前阿里娛樂寶平臺推出的《小時代3》、《小時代4》以及《狼圖騰》,參與投資的眾籌人也獲得了相對滿意的回報。此外百度也已聯手中影股等發(fā)布“百發(fā)有戲”平臺,蕭紅傳記電影《黃金時代》成為首期上線電影。近期平安集團旗下的眾籌交易平臺平安眾+在做由鞏錚、陸彭等主演的《誘狼》的電影眾籌。而湖南衛(wèi)視也攜手浮古娛樂在股權眾籌融資平臺大家投上做電視劇《女人花似夢》的眾籌,而這部由馬華干執(zhí)導,秦海璐、丁一宇、李菲兒、潘粵明等主演的電視劇播出前期還會有湖南衛(wèi)視量身定制的《女人花似夢》真人秀做預熱。此前“大家投”還完成了由董潔、張嘉譯主演的《花開如夢》的600萬眾籌。另外著名導演賈樟柯也發(fā)起《山河故人》電影眾籌,淘夢網、聚米金融等垂直影視眾籌平臺正全力邁進。。。行業(yè)好生熱鬧,眾籌在影視業(yè)中開始扮演起新的角色。
的確,影視眾籌不僅改變了靠制片人公司憑關系小范圍內去找影視基金、私人老板、私營企業(yè)等的傳統(tǒng)融資方式,解決了出品發(fā)行方的資金問題,也提前鎖定了一部分觀眾,保證了票房,而投資人也用極少的成本過了把癮,看似是項多贏完美的變革。實則只是共享經濟在影視領域的試驗,它是把影視作品的生產權和產權(即股權)共享給非專業(yè)的用戶,實現了影視使用權和支配權的分離,塑造出影視產業(yè)雙層的產權結構:影視的歸屬權即支配權歸出品制作方,影視的利用權和產權給廣大眾籌股東,人們在影視產品上私有,但在享有和股權上變?yōu)楣?。這其中呈現出明顯的共性:
1、資金募集借助于平安眾+、大家投、眾籌網等眾籌平臺,影視制作過程分工明確。就如中國股權眾籌行業(yè)聯盟理事長李群林所說:原來由資本指定讓誰出演一個什么角色,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會更尊重用戶和制作團隊的專業(yè)意見,讓資本與專業(yè)各自回歸本位。
2、讓影視眾籌融入了互聯網、大數據等眾多元素,使得影視具有社交、媒體等多重屬性。
3、給影視行業(yè)添加了“金融特技“后,因此表現出明顯的金融屬性。但平臺之前又變現出差別,如以阿里”娛樂寶“、百度”百發(fā)有戲“為代表的“消費+金融”模式,除了金融收益,還有豐富的周邊衍生產品;“平安眾+“影視的是債券眾籌與金融理財產品的轉換,承諾一個相對固定的收益回報;而類似”大家投“這種股權眾籌平臺,走的則是一種純粹的股權風險投資方式,對外強調的是以“股東”身份的監(jiān)督權和參與分配權,對項目的質量和投資者的專業(yè)眼光都有較高的要求??傊耙暠娀I作為眾籌細分領域的一種,體現專業(yè)性價值的同時也讓共享經濟有了新的試驗場。
共享經濟下的影視眾籌實質是消費粉絲經濟
既然嫁接了共享經濟新模式,繼承了互聯網+和金融的優(yōu)良特性,影視眾籌就一定代表新的經濟形態(tài),作為顛覆式模式能為我國電影票房推波助瀾嗎?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搞清楚影視眾籌的實質和根本。我們“追究”一下,就會發(fā)現,《大圣歸來》電影點映首日時,眾籌者就包場觀影接近200多場,同時還撕心裂肺竭盡全力拉親戚朋友過來捧場。而《小時代》放映時多少看2遍,3遍甚至4遍的“投資人”,還不斷刷朋友圈,給好評,就為了刷票房。這和傳統(tǒng)的明星開演唱會賣CD并無二致,實質都是販賣明星效應消費粉絲經濟。只不過影視眾籌是多基于"IP"(內容版權)做開發(fā),影視公司合作或平臺方選取現有游戲、動漫、文學等IP開發(fā)成影視作品,而演唱會更多的是單純消費明星。原因很簡單:互聯網多屏時代,小說、影視劇和文學等的受眾高度交叉重疊,各方都希望通過影視來推動IP的變現,平方臺更是希望利用自身在其他領域龐大的存量用戶做轉化,充分借力粉絲經濟實現IP邊際效應最大化。
當平臺和眾籌項目越來越大,他們更加表現出共同的特征:
第一,他們借助的平臺,要么是連接型公司,如阿里、騰訊、京東,能將自己的QQ、天貓,京東商城等極具連接屬性并與電商交易相近的平臺上的用戶轉移到影視娛樂上來。要么就是如平安眾+、眾籌網,在行業(yè)擁有影響力和話語權,借力行業(yè)品牌背書。
第二、他們用“技術+內容+平臺”的互動娛樂服務來聚攏用戶,用經典的游戲、文學、動漫及電影IP來連接用戶。
第三、連接轉化的過程,既發(fā)揮自身強大的IP資源優(yōu)勢,又能利用用戶群體的重合性,實現線上到線下的拓展,最終用影視光環(huán)效應實現外界對IP的有效聚焦。
這樣的粉絲經濟是否是萬能的呢?
盡管這類平臺有著海量的基礎用戶,也具備連接轉化的能力,并且目前收獲頗豐,但不意味著他們就高枕無憂。
第一,存量粉絲的優(yōu)勢很可能是0,首先這些優(yōu)勢的前提是用戶高度重合且易轉化,但在中國互聯網免費模式的熏陶下,用戶早已習慣免費獲得,如要掏錢還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其次獲取粉絲的目的并不一定能達到,利用眾籌獲得用戶的投票和支持,其最終目的并非要那點投資額,而是粉絲帶來的資本。而且這個資本的含義是:
資本=資源+本事
資源是粉絲所能發(fā)動的人脈關系等社會資源,眾籌是希望讓粉絲拉更多的人來為影片埋單。本事是粉絲制造話題的能力、引導輿論的能力、傳播造勢的能力。是希望成為引爆點中的關鍵人物,也只有具備真正資本的粉絲才對影視有價值。
第二、粉絲經濟和明星效應并非屢試不爽。粉絲經濟的本質是品牌營銷,影視粉絲經濟只是借用明星IP縮短品牌建設的周期,并借助平臺粘性引導用戶積極參與,從而產生影視需求最終為明星IP買單。用戶因關系、興趣而聚攏,通過關系圖譜、興趣圖譜進行交互,但只有用優(yōu)質內容來連接粉絲,才能讓IP“活起來”,引發(fā)網絡“自來水”效應。一旦影視本身質量不高,就會引發(fā)反向“自來水”,大量吐槽抨擊引發(fā)差評最后影響票房,“娛樂寶”推出的眾籌電影《魁拔3》最終票房未達到2000萬元遭遇滑鐵盧是個提醒。
第三、粉絲價值并不能帶來影視價值。電影價值應具備三種屬性:藝術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和商業(yè)價值。影視作為高體驗的文化產品,其價值的大小還取決三個屬性之和,眾籌可增加觀眾在影片投資、制作、營銷上的參與度,讓人產生“我是它的代言人”的認同感,但叫好又叫座的影視作品必須滿足三個點:興奮點、社交點、分享點。平臺的粉絲價值僅僅能放大其商業(yè)價值,影視作品的成功還需要人群定位、受眾年齡、推廣渠道、價格區(qū)間,故事優(yōu)劣、藝術性高低、制作水準等多種因素影響。
第四、包括影視眾籌在內的文化眾籌,政策風險依然在,盡管近期各類政策出臺,對影視的眾籌仍游走在“營銷”與“投資”的邊緣,行業(yè)紅線密集,亟待繼續(xù)規(guī)范。而行業(yè)參與者多是對政策、眾籌業(yè)態(tài)不熟悉、缺乏相關專業(yè)人才、缺乏項目推廣渠道,這無疑加大了行業(yè)風險。
第五、影視眾籌風險仍然較高,成功模式與經驗仍待檢驗,仍需警惕信用風險。數據顯示,我國影視類眾籌平臺項目成功率僅為64%。國內的第一批影視眾籌網站目前項目的成功率只有四成。一方面影視劇投資受推出時間、參與環(huán)節(jié)、回報模式、團隊力量、檔期、同期上映影視、市場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另一方面影視眾籌發(fā)展時間較短,相關運作體制尚未完善,存在技術風險和信用風險。
總之投資者對影視眾籌應該保持理性,并同步提高對影視行業(yè)的了解與認識,影視眾籌的商業(yè)模式還需要不斷完善,以降低投資風險。影視業(yè)作為一個擁有巨大沉默能量的產業(yè),讓影視眾籌去承擔實現“超級IP+超級粉絲+全產業(yè)鏈”的影視生態(tài)還太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