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三次入局ROM市場:前兩次大敗 大佬看走了眼?

2015/02/03 10:33     

這是騰訊第三次入局ROM市場,錯過了最佳風口,但并不代表沒有機會。第一次是2011年自主研發(fā)Tita,第二次是2012年重金投資樂蛙ROM,但前者被棄、后者式微。形成這種局面,相信騰訊當時有戰(zhàn)略的猶疑,看走了眼。

日前,騰訊低調開啟ROM內測計劃,招募200名內測人員進行前期優(yōu)化測試,相關消息只在刷機精靈一家網站發(fā)出。 騰訊之所以如此低調,有其原因。確切說,這是騰訊第三次入局ROM市場。第一次是2011年自主研發(fā)Tita,第二次是2012年重金投資樂蛙ROM,但前者被棄、后者式微。形成這種局面,相信騰訊當時有戰(zhàn)略的猶疑,看走了眼。

雖然低調,但還是引起了行業(yè)的關注。先不談這個市場成熟與否,競爭多大,單是有阿里與百度的布局,騰訊都應該進來摻和一下。實際上并不是摻和,從TOS的命名可以看出,騰訊想要做的很多,至少不是簡簡單單的做ROM。

業(yè)內稱為OS的,有阿里的YunOS和百度云OS,騰訊ROM或許也是沿著這個方向發(fā)展。先不談那么遠,在做OS之前,先要做好ROM。很多人問,騰訊現在入局是不是晚了?筆者持否定態(tài)度。

一、ROM市場,騰訊仍有三個機會和兩點優(yōu)勢

當前ROM市場,按照推廣渠道來看,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廠家官方ROM,依賴于自己的手機硬件,大量ROM推廣工作都是隨著自有手機硬件推出,如華為,其做ROM的目的是為未來的生態(tài)發(fā)展布局。今年華為智能手機銷量約7500萬部,為其ROM規(guī)模形成良好基礎。另一派是第三方ROM,依賴于刷機市場,這些企業(yè)往往是互聯(lián)網出身,將ROM定位為應用分發(fā)渠道,實現盈利,如點心ROM、樂蛙ROM等。當然也有在兩種渠道都同時拓展的,如小米MIUI。

這么多大企業(yè)在做,是不是市場已經飽和了呢?實際上不是?;\統(tǒng)來講,廠家官方ROM往往更新頻率較低,對用戶體驗重視不夠;第三方ROM雖有較快的更新頻率,但是其安全性多難以保證,自身的盈利存活也是個問題??傊?,這個市場尚有空隙,用戶尚有痛點未被滿足。具體來看:

第一,仍有較大的潛在市場空間。2013年下半年,騰訊做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安卓刷機市場調研,數據顯示32%的人刷過機,潛在市場仍然很大。

第二,仍有大量用戶不滿足于當前的ROM。小米的MIUI和華為的EMUI在用戶規(guī)模和使用體驗上處于領先定位,但同樣沒有滿足已有用戶的需求。1月22日易觀國際發(fā)布《中國智能手機刷機軟件用戶行為分析報告》顯示,2013-2014年度手機品牌刷機活躍度排行中,小米增速最快是第四名,華為第二名??梢?,小米與華為的ROM均有提升空間,這也是騰訊ROM想要爭取的市場空隙。

除此之外,騰訊ROM還有第三個機會點,屬于藍海市場,那就是智能硬件領域尤其是智能家居市場。我們看到,小米的MIUI已經在智能路由器、智能電視等設備上應用。智能硬件是繼手機之后的寫一個風口,在到來之前,騰訊完成布局,是明智之舉。

而進入ROM市場,騰訊還有兩大基礎優(yōu)勢。一是產品思維優(yōu)勢。相對于一般的ROM企業(yè),騰訊有更多的軟件深受用戶喜愛,已經形成了流淌在騰訊內部的產品基因,這對于TOS的研發(fā)意義重大。二是ROM聯(lián)盟優(yōu)勢。雖然自身的ROM發(fā)展沒有多大動靜,但2013年成立了“騰訊ROM安全聯(lián)盟”,基本奠定了騰訊在手機ROM領域的地位,這對于TOS的推廣具有重要作用。

二、ROM晉級,BAT通過OS進一步布局移動互聯(lián)網

2012年BAT三家就開始了ROM之爭,但騰訊早早退出了。

如今再看,BAT的格局已經不止于ROM,想要有更深入的發(fā)展。概括BAT的生態(tài)布局模式,基本是從線上到線下,從軟件到硬件。一方面,搶占OS這個移動互聯(lián)網的制高點,讓更多的自有應用與服務體系化,同時也成為大數據平臺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通過布局智能硬件生態(tài),讓線上線上服務進一步融合。

阿里的YunOS在2011年問世的時候,身份被質疑。在發(fā)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與二三線手機品牌合作影響力一般,直到2014年與魅族戰(zhàn)略合作,才逐步走入大眾視野。作為OS,阿里布局的時間較早、起點較高,但其作用卻是在三年之后剛剛顯現。百度2012年推出ROM,先是通過刷機市場推廣,再聯(lián)手百加手機,兩條腿走路。2014年正式更名為百度云OS。也標志著百度除了要做一個刷機產品外,開啟更深入的生態(tài)布局。

騰訊此時推出TOS,要滿足ROM市場尚未滿足的需求,也是彌補生態(tài)盲點的自身需要。有Tita在技術上的前車之鑒,有競爭對手在發(fā)展路徑上的經驗參考,有戰(zhàn)略布局的緊迫性,或許TOS走起來會相對順利。BAT在移動互聯(lián)網布局上新的戰(zhàn)場又起,這是一場持久戰(zhàn),好戲還在后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