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了一場“輸入和被輸入”的游戲。現(xiàn)在,你在家里也能夠參與這場游戲。
像Facebook、Twitter及谷歌這樣的企業(yè),他們會關注我們在其提供服務上“輸入”地問題、言論、更新內容以及積極性,然后試圖借助這些“輸入”內容找出可能對我們最有說服力的廣告。
美國加州伯克利市初創(chuàng)企業(yè)Five,在周二發(fā)布了一款工具,該工具能夠讓用戶知道大型互聯(lián)網公司可能會從用戶的“輸入”內容中看到哪些信息。
Five利用一條Facebook貼文鏈接對內容問題進行分析,并判斷出用戶在五種人格特質中的相關屬性,這五種特質分別為,開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以及神經質(即情緒穩(wěn)定性, neuroticism)等。之后,F(xiàn)ive會向用戶展示出自己與名人或Facebook好友的分析結果對比圖。
根據Twitter用戶對Five的最初回應,該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尼基塔·比耶(Nikita Bier)表示,“對于我們分析生成的人格特質,人們似乎非常贊同。大約只有10%的人表示我們對他們的分析完全錯誤。”比耶目前正在研發(fā)一款新產品,該產品將把類似技術帶入在線對話中。
上述結果出現(xiàn)的部分原因或許在于用戶輸入方式的整體模糊性,因此,對于該分析結果,人們的反應與他們看到報紙中占星專欄的感覺是一樣的。
其實,科學家就性格與所使用詞匯之間的關系這個課題進行了非常多的研究。Five的顧問、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研究人員H·安德魯·施沃茲(H. Andrew Schwartz)曾就此課題發(fā)表過研究報告。
比耶表示,其目的并非是準確性,而是為了給予人們一種認知,讓他們知道社交媒體企業(yè)用我們做些什么。他表示,“這五種預測出來的性格類型,有利于廣告投放。開放性更高的人,會去咖啡廳,而且他們的公寓裝飾通常也很有趣。因此,你可能想要向這類人提供宜家(Ikea)的廣告。比較神經質的人十分擔憂他們的健康狀況,所以,你可以讓這類人看看維生素廣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