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馬斯克完成了他的中國首秀,他幾乎是在一場又一場專訪、對話以及秀場中度過,然后通過這些平臺在中國掀起一股造神的旋風。
很多特斯拉的崇拜者為馬斯克的到來瘋狂,但也有一些科技業(yè)內人士感到失望,他們表示馬斯克的在華表現更像一個聚光燈下的娛樂明星,不知道是中國媒體在消費他,還是他善于利用中國媒體。在美國他更像是一個瘋狂的科技怪人,而在中國變成擅長造勢的商人。顯然,中國人更崇拜他的神話,而不是試著與他進行交流。
從一個拿著標價1999元門票參加過馬斯克見面活動的目擊者角度來看,這些抱怨其實是有道理的,以4月21日馬斯克在中山音樂堂的活動為例,整場見面會馬斯克的言辭其實并未給到場者留下太多深刻印象,馬斯克沒有更多的談論創(chuàng)新,也沒有向潛在消費者解釋其中國戰(zhàn)略,這場中國處子秀在央視主持人的采訪下變成了一場科技版的《藝術人生》。
說句實話,大多數中國科技愛好者肯定都會舉雙手贊成馬斯克的訪華成為一次純科技之旅,沒有媒體報道,沒有聚光燈打擾,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與中國極客們討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以及未來科技等主題上。但現實告訴人們,這是不可能的,不但中國的媒體以及IT界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連馬斯克本人都未必會持有此種想法。
媒體和IT界不會放任馬斯克低調是因為有造星、造神的傳統(tǒng),媒體自不用說,制造轟動效應博取眼球是其本能,而中國IT界尤其是互聯網界的造神運動也是貫穿始終,十幾年前就有所謂“數字英雄”的說法,何曾見過哪個傳統(tǒng)產業(yè)這么提過?然后從張朝陽開始,一直到馬云、周鴻祎、雷軍,都是明星級人物,至于外來的“大神”,喬布斯從來沒到過中國,暫不假設,就說與馬斯克同是極客公園邀請過的蘋果另外一個創(chuàng)始人沃茲、科技思想家凱文凱利,在關注度上都產生過“刷屏級”效應,其中凱文凱利更是受包括張瑞敏、馬化騰、王小川等各年齡段企業(yè)家熱捧,他們想低調都不成。
馬斯克這次來華有明確目的,就是借助互聯網思維在中國推廣特斯拉汽車,露骨的說就是“炒作”。當然國外不流行互聯網思維這種說法,但特斯拉的成功除了技術創(chuàng)新之外,不能不說其營銷手段也很“小米”,它基本不做廣告,全靠媒體和粉絲追捧,產品也限量供應,這一切馬斯克本人的推廣占了很大程度,早在特斯拉還未正式出產時,馬斯克就已經以傳統(tǒng)汽車挑戰(zhàn)者的形象站上了電視脫口秀,馬斯克的造勢能力至少大于等于其造車能力。馬斯克來華后馬不停蹄的與中國的科技精英、時尚精英會面,特斯拉第一批中國用戶——他親自交付車鑰匙的對象,也是經過精心選擇的企業(yè)精英,包括UC優(yōu)視CEO俞永福、汽車之家總裁李想等,他的所有行程都與這一目的相關:使特斯拉在中國代表的不僅僅是電動車,而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標簽是科技、創(chuàng)新與環(huán)保。
難怪會有人評價,特斯拉是一家完美的利用了當下社會對技術的崇拜,用科技、極客概念對消費者進行宗教式洗腦的公司。馬斯克以極客文化吸引IT精英,然后利用IT精英對輿論進行宗教式洗腦,其影響范圍之廣,就連中國股市也出現了一批“特斯拉概念股”。(編輯 張立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