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魚等食用油標識混亂 被指涉嫌誤導消費者

2012/02/25 15:51     
前不久,食用油知名品牌金龍魚先是陷入轉基因風波,接著又有玉米油被檢測出色澤和煙點不合格,從而使消費者對食用油的質量產生了懷疑。目前,食用油市場存在標識混亂、概念繁多、調和油比例不明等諸多亂象,普通消費者對此疑慮重重。為了解真相,記者近日在北京的幾家超市進行了探訪。

  標識混亂誤導消費

  市場上的植物油琳瑯滿目,品種繁多,普通消費者往往只能靠外包裝上的介紹來區(qū)分和選購。比如,“金龍魚深海魚油調和油”,顧名思義,就是以“深海魚油”為主的食用調和油。消費者在電視里看到深海魚油有保健作用,就專門來買這種油,雖然貴一點,覺得也值得。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呢?

  在家樂福健翔橋店,記者看到金龍魚深海魚油調和油 (桶裝1.8L)的配料依次為: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深海魚油、稻米油、芝麻油、橄欖油、亞麻籽油。而依據《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規(guī)定:

  各種配料應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排列。金龍魚深海魚油調和油的名稱和實際配料排序的差異,讓消費者一頭霧水。

  除此之外,外包裝對于 “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的標識也不一致:如果食用油的原料是 “轉基因”,會標注得比其它字號小一些,或是標在不顯眼的地方;如果食用油的原料是“非轉基因”,則會用大字體標在醒目處。

  《食品標識管理規(guī)定》第十六條和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屬于轉基因食品或者含法定轉基因原料的,應當在其標識上標注中文說明;食品或者其包裝最大表面面積大于20平方厘米時,食品標識中強制標注內容的文字、符號、數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毫米。事實上,在各種調和油原料說明中,非轉基因的字號反而會很醒目。

  “大豆”賣出“橄欖”價

  在西城區(qū)德外五路通北街甲一號院便利店,記者向店員詢問金龍魚調和油(1L裝)中各類配料油所含比例,店員只是說“就是各種各樣的油都有,混在一起”,至于比例,店員沒能給予回答。

  在家樂福健翔橋店,記者看到,金龍魚第二代食用調和油(1.8L)的配料包括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芝麻油、亞麻籽油、紅花籽油、食品添加劑;在物美新風店,魯花花生調和油(1L)配料為大豆油、花生油,都沒有詳細標注各類配料油在其中所含的比例。

  鳳凰網2011年7月28日轉載東方網記者的一篇報道:“金龍魚深海魚油商品標簽上寫著:‘本產品添加了含有深海魚油的新資源食品(魚油),添加量1.4%-1.8%。 ’難道深海魚油含量只占不到2%,也可將一整桶油稱作深海魚油? ”

  對此,益海嘉里公共事務部相關負責人并未作出正面回應,“我不知道這信息 (深海魚油含量不到2%)從哪里來的,可能跟實際信息有出入吧。 ”

  國家糧油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郭琴所長告訴記者,“食用調和油標準目前還是行業(yè)標準,一般都是每個廠家自己自行添加?,F在從我們檢測機構來講,只是按照原來行業(yè)標準上的一些指標進行檢測,沒法兒區(qū)分調和油里面具體哪種油各占多少比例。 ”

  很多消費者對此都無可奈何:“企業(yè)對于油的比例,想怎么調就怎么調,以次充好,‘大豆’甚至可以賣出‘橄欖’的價格!我們在購買調和油時,更多的只能以品牌和價格作為判斷標準了! ”

  概念繁多價值存疑

  在家樂福健翔橋店,超市人員向記者推薦了一款叫 “稻米油”的1.8L金龍魚油,理由是:“特價,現在那一小桶油便宜10多塊錢,原價42塊,現在29塊9?!u得挺好的,買的人挺多。植物甾醇和維生素E的含量非常高,它集葵花和玉米的雙重優(yōu)點。源自稻米胚芽,營養(yǎng)成分相當高。 ”

  旁邊一位消費者聽完介紹后,果斷地買了一桶。記者問她選購的原因,她說:“沒吃過,說是做活動,比原價便宜很多,就買了。 ”

  對于市場上名目繁多的新型食用油,中國農業(yè)大學(微博)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的李里特教授表示:“食用油之間的營養(yǎng)價值區(qū)別不是很大。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主要關注兩個方面即可,一是哪種食用油做菜更香,二是覺得哪個品牌更值得信賴,確保衛(wèi)生安全。食用油的營養(yǎng)就是給人提供熱量,至于保健價值或其它方面,更多的屬于企業(yè)營銷行為。比如有些食用油強調了不同類型脂肪酸的組成,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等,其實對消費者來說,這些東西沒有實質性的區(qū)別。 ”

  對于食用油加了點兒新概念就身價大漲的現象,李里特教授建議要理性看待:“這個也無可非議,是企業(yè)的一種營銷手段,只要不違法就行。消費者要做到理性消費,比如說你家里經濟條件不是太寬裕,那就買便宜的,只要質量有保障;如果你錢很多又花不出去,買點兒高檔的,心理上滿足滿足也行。至于不同品種的植物油之間,營養(yǎng)保健價值有沒有差異、有多大差異,目前還缺乏相關科學依據。 ”

  面對標識混亂、概念繁多、調和油比例不明等食用油市場亂象,如何進一步完善標準、嚴格執(zhí)法,真正做到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健康?對此,本報將繼續(xù)關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