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電影投不進去:100部90具尸體 誰為電影買單

2012/02/21 18:37      張曦元

        它滿足一項“好投資”的所有前提—高速增長、人人皆愛,但卻讓投資人尸橫遍野。

  在2006-2010年5年中,票房過億的35 部電影占據(jù)了國產電影票房的51%,這些過億票房的電影巨制主要集中在13 個制作公司(如不考慮合作公司),而且大部分集中在華誼兄弟、中影集團等前5 的公司。

        在一次讀書會上王中軍與沈南鵬并肩而坐,后者是紅杉(Sequoia)中國的創(chuàng)始及執(zhí)行合伙人、風險投資界的傳奇人物,王指著沈笑言,“是沈南鵬之流推高了電影成本,以前八千萬就可以拍的片子直接干到一億五。”“之流”的背后,正是前仆后繼跳入電影池子里的資本。

  資本的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

  早在2007年,第一只私募電影基金鐵池高調問世,時任鐵池創(chuàng)始人的戢二衛(wèi)計劃在五年內投資拍攝20-30部中國元素的電影投入西方市場。電影基金的主意博得影人的滿堂彩,理由是“投資中國電影的熱錢很多來自房地產,隨時可能抽走,基金參與進來能提供持續(xù)穩(wěn)定的資金保障。”

  當年的票房冠軍《集結號》為華誼賺到了17%的回報,招商銀行也因此名聲大噪,后者為《集結號》提供的5千萬無擔保授信貸款成為銀企合作的經典案例。

  這一年也就是紅杉資本入股保利博納的年份,這家中國最大的民營電影發(fā)行公司獲得了大約三千萬的第一筆資金,出手的不止沈南鵬,據(jù)當年6月中旬上海電影節(jié)上的報道,IDG亞洲區(qū)總裁熊曉鴿見了一批接一批的娛樂公司老板,每個人都希望從他手上拿到投資。

  如果要給投資電影的資本劃段,2005年以前多為玩票的小資金,2007年之后則是天下熙熙為利而來。“2005年之前,資本是黑色、黃色、青色、藍色……等等,投資一部電影為了玩票、洗錢、捧女明星,什么都有”,一位電影公司高管對資本的比喻十分別致:“行業(yè)慢慢成熟,賠了本的被洗出去的,也有痛定思痛留下來的,顏色逐漸變得單純——逐利,雖然各色資本現(xiàn)在也都還存在,但已經不是主流了。即使要捧女明星,也是有計劃、分步驟的,為了賺更多的錢。”

  純色的資本越來越多,據(jù)《2011中國影視產業(yè)基金報告》估算,2006-2011年(5月底)期間,國內投資影視產業(yè)的文化產業(yè)基金已經接近30支,盡管投資過熱,但未來5年,還會有不低于150億的資金涌入影視產業(yè)領域。

  按照博納影業(yè)集團董事長于冬的說法,“目前盤旋在電影產業(yè)上空至少有幾百億資金,但市場盤子才130億元。”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主管電影業(yè)投資的米勒先生直言,電影(好萊塢)像一盞燈,總會有飛蛾撲過來,要吸引飛蛾實在太容易了。

  別以為都是《唐山大地震》和《失戀33天》

  之所以被吸引,沈南鵬的理由很簡單,“看過去5年的票房增長,是40-50%的復合增長,這在傳統(tǒng)行業(yè)是無法想象的,比如,旅游行業(yè)一年只有10-15%。”

  自產業(yè)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行業(y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八年翻十倍,足以睥睨其他傳統(tǒng)行業(yè)。“中國有可觀的國內市場,觀影需求沒有問題”,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陸邵陽教授說:“目前星級影城晚上7點到10點檔幾乎場場爆滿,而周二、周五到周日這4天,影院幾乎天天爆滿。” 中國電影從2003年的10億票房起步,連續(xù)6年平均增幅超過25%,市場總量提高6倍,相較之下,A股市場還在十年“意難平”。無怪乎Noci 映畫娛樂基金經理Yuri Rutman說,同樣是高風險投資,比起pre-IPO、對沖基金、垃圾債券這些金融門類,高凈值客戶更青睞投資電影。雖然,這項投資更加感性。

  一個好故事加890萬投資,票房輕松3億,草草算下來,2011年的票房黑馬《失戀33天》已經給制片方翻了十倍。小投入大產出是一種,大投入大回報看上去更穩(wěn)贏——2010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總投資高達1.2億,創(chuàng)造6.5億票房紀錄,根據(jù)華誼2011年三季報披露,僅一部電影就貢獻1.7個億,加上3332萬的衍生收入,華誼2億入袋。

  已經有電影基金將這兩部電影的海報用在內部的宣傳PPT上,但交過學費的投資人都知道,在上映的電影中,只有20%左右是賺錢的,10%打平,剩下的70%都是虧損。
[page]

  100部電影,90具尸體

  每個月在國家廣電總局的網站上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故事影片備案公示,這些“同意”拍攝的影片會領到一份《設置電影片許可證》,硬條件是制片單位實有資金超過成本的三分之一,軟條件則取決于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制片處對1000字以內的故事梗概的判斷。但投拍的電影遠不是“同意”就行。

  過去幾年中過億票房電影的數(shù)量有了顯著增加,但是從整體結構上看,65%以上票房仍然在5000 萬以下,這部分電影盈利性不容樂觀。

  因為資本涌入,2011年幾乎所有電影人都在全力趕工,產能極限狀態(tài)下出品558部國產片中三分之二被影院拒之門外,進入影院的國產片180部(71億元),引進片62部(總票房60億)。“如果發(fā)行不利,拍電影就只能給自己看了”,王中軍說。國家統(tǒng)計局2010年電影綜合收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電影綜合收入的95.7%來源于票房收入,其他收入如DVD、網絡版權、電影頻道等其他衍生產品收入僅占4.3%。電影收入嚴重依賴于票房,不進院線意味著顆粒無收。

  “我看到很多不懂電影的人都跑來投資,現(xiàn)在投資額一般都在兩三千萬,按40%的分賬比例計算,投資三千萬,票房要達到一億才算是賺錢”,新畫面影業(yè)董事長張偉平對媒體表示。過去5 年內(2006-2010 年)票房達到1 億元人民幣的30部電影中,共有13部能夠盈利,其中,2010年上映的電影約有近一半僅靠票房收不回投資——叫座卻賠錢。2011年敗北的大制作《關云長》、《辛亥革命》和《楊門女將》加在一起剛剛過億。“這些投資很大的、但是口碑很差的大投資影片的票房不及《失戀》票房的五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但是成本可能是人家的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新影聯(lián)副總經理高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所以說電影還是要強調性價比,要不都是賠本的買賣。在2001以前,要么壓在500萬以內,低風險。要么就在7000萬以上有大市場。但是從今年來看大投資的風險都大,沒有多少賺了”。

  以2010年上映的三百部電影為例,真正獲利僅有《讓子彈飛》、《山楂樹之戀》、《非誠勿擾2》和《唐山大地震》等8部。對于大多數(shù)電影淘金者而言,電影行業(yè)依然是一個風險大于收益的行業(yè)。這也許是私募電影基金鐵池從風光面世到黯然清盤的最大原因。

  “咱們到底拖垮了多少公司”

  錢多項目少,成本被推高。

  “拼搶資源造成電影市場的非理性”,如中影股份副總經理趙海城所言:“成本虛高、片酬虛高,很多投資迷信大明星、大成本,而沒有把錢花在刀刃上。這個刀刃就是品質,對行業(yè)來說,并不是件好事。”

  這與90年代的好萊塢情況相似,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因為融資成本極低,造成索尼和松下一前一后進軍好萊塢,大大抬高了整個電影業(yè)的身家,1996年當索尼哥倫比亞開出破天荒的2000萬美元片酬請金凱瑞主演《有線電視工》時,整個好萊塢的高級主管在私底下都叫苦連天,大罵索尼亂來。

  布拉德•彼特和喬治•克魯尼互開玩笑時常說:“咱們拖垮幾家電影公司了?”

  Benaroya電影合伙人Joe Jenckes回憶對沖基金進入好萊塢的情景,“大約在2000-2003年之間,主要制片公司的業(yè)績都不錯,華爾街開始注意到這是一個賺錢的生意,吸引很多機構投資者的錢進入了電影投資。電影行業(yè)在此之前從未見過如此多的機構投資,這一現(xiàn)象造成那幾年電影制作的數(shù)量增加,成本也大幅上漲。”
[page]

  票房至少三倍于成本,才能保本

  一部影片的拍攝費用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叫做線上成本,主要包括編導演及制片的工資,第二類叫做線下開支,包括租用攝影棚、置景、服裝以及幕后工人的費用,簡言之,線上的錢花在藝術上,線下的錢花在技術上。

  電影行業(y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已經形成了集中的競爭態(tài)勢,各個主要電影集團的產業(yè)鏈布局:除中影集團和華誼兄弟在產業(yè)鏈上布局相對均衡之外,其他電影集團的橫向布局剛剛才開始。

  一部電影的好萊塢大片,制作費花了5000萬美元,收入1億美元的票房。減去放映商的費用——一般是三分之一,發(fā)行商從中拿回7000萬美元的收入,接著,發(fā)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萬美元。而5000萬美元的制作費還需要加上2500美元的廣告宣傳費——按照好萊塢的行規(guī),營銷費用一般是制作費50%,這么算下來,這部電影虧損2600萬美元。好萊塢影片平均投資5000萬美元,動輒上億,多數(shù)影片都免不得了血本無歸的命運。

  中國電影業(yè)分配票房利益的比例跟美國非常相似,用簡化的算法,制作、發(fā)行、放映三方各得1/3。而拍攝一部電影的成本除了單純的拍攝成本,還包括融資成本、宣傳費用。據(jù)電影學者周黎明估算,在美國,一部影片的北美影院票房至少必須是制作成本的兩倍,才有可能保本。如果《金陵十三釵》能夠取得10億票房,很遺憾,僅靠中國票房也無法收回其所說的6億成本。

  至于電影的利潤,對每一家、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簡單的說,對于主要從事發(fā)行工作的電影公司,相當多的影片其實是有利可圖的,但對于普通投資人而言,95%以上——甚至更高比例,是賠錢的;對于電影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如演員和導演,這是一份旱澇保收的高薪工作,對其中某些人更是上不封頂、下面卻可保底的美差。

  什么對電影票房的影響最大? BRP(電影票房量化分析系統(tǒng))的總工程師張文云給出了答案:演員、導演、劇本、類型都有份,但具體電影票房成功的因素各有側重。根據(jù)BRP系統(tǒng)的分析,被網友稱為“奇葩片”的《B區(qū)32號》獲得了投資的空前成功——這部被稱作投資7萬元左右的電影,票房達到1600萬元,回報率超70倍,勝在其類型歸屬為“驚悚”類。“這是最近兩年最容易獲得高票房的類型之一”,張文云解釋。

  好電影投不進去

  比票房更難量化的是資源。對華誼而言,成敗在于馮小剛,對《B區(qū)32號》這部爛片,成敗在于能否進入院線放映,對外行的投資人而言,成敗則在于是否被“批準”進入這個圈子。

  據(jù)一位圈內人透露,好萊塢一般只把二流影片或風險特別大的“賣”給海外投資人,比如能享受電影投資稅收優(yōu)惠的德國佬,那么它看好會穩(wěn)賺大錢的,一定會留給自己。雖然電影是個“人算不如天算”的行業(yè),但在遠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資源就成了投資成敗的關鍵、

  在2006-2010年5年中,票房過億的35 部電影占據(jù)了國產電影票房的51%,這些過億票房的電影巨制主要集中在13 個制作公司(如不考慮合作公司),而且大部分集中在華誼兄弟、中影集團等前5 的公司。共有27 位導演位居“億元俱樂部”,其中馮小剛、張藝謀、姜文、陳凱歌等名導演也貢獻了票房的很大一部分。

  發(fā)行環(huán)節(jié)比制作行業(yè)更集中。2009 年,中影發(fā)行的國產電影占當年國產電影票房的32%,前5 家發(fā)行公司份額達到74%。而在院線市場,萬達、中影星美等前5 家院線份額達到55%。

  除此之外,資金的多寡、融資的難易,是跟制作方對影片的控制權成反比的。而外行小投資人一般對影片沒有什么發(fā)言權,錢給出去,能回收多少,只有聽天由命。王中軍坦言,華誼拍每部片子的訴求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就是為了賺錢,比如非誠勿擾,但有的賠錢也要拍,比如可可西里。如果弱勢的跟投了后者,投資人既收不回成本,也無緣出席第十七屆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因為只要導演才有資格去領評委會大獎。

  未來誰為電影買單

  中國人愛電影,古來有之,亞瑟•史密斯在《中國人的性格》中評論,中國人對戲劇演出的熱情猶如英國人愛好體育、西班牙人愛好斗牛。早在1978年我國觀影人次就達到231億這一難以企及的高點,步入花甲的中國人總是能回憶起當年在電影院度過的美好時光,以及1978年上映的日本譯制片《追捕》中高倉健的身影。等高倉健在2008年出演《千里走單騎》時,中國的觀影人次僅為1.7億/人次。這三十年,對電影熱情未變,只是被更多的娛樂迷了眼、被劣質VCD搶去了風頭,或者被年久失修的錄像廳倒了胃口。
[page]

  什么是BRP?

  早在2010年7月,為抑制電影產業(yè)資金過熱及投機問題,降低投資風險,艾億新融資本與中影集團專家團隊共同著手開發(fā)一套電影資產估值定價模型。它能夠在滿足數(shù)據(jù)真實性的基礎上,對電影票房表現(xiàn)進行定量預測,從而為電影資產的估值、定價提供了可靠依據(jù)。

  A主流院線市場:

  由30多條主流院線覆蓋,涉及200個城市、2.5億人口的主流市場,這是近十年來中國電影商業(yè)化、市場化的主要戰(zhàn)場,2011年總票房為131.15億元。

  B二級市場:

  主要由原有單廳影院以及小型社區(qū)影院構成,院線基本未覆蓋,一般二輪發(fā)行覆蓋,片源較少。

  C農村市場:

  由流動的農村數(shù)字放映隊覆蓋,定位為公益事業(yè),商業(yè)價值體現(xiàn)較少。

  這至少可以由兩件事佐證:影院投資者在過去10 年中對多廳影院的血本投入成功的拉回了觀眾,這可以從逐年攀升的觀影數(shù)字上看到端倪;近10 年中國票房收入復合增長達到32%,使得同期GDP 增長相形見絀。

  中國居民在2010 年票房消費占GDP 比例約為0.2556‰,甚至不及人均GDP相近的秘魯和哥倫比亞。296億人民幣,這是高華證券傳媒業(yè)分析師廖緒發(fā)在綜合分析各國觀影數(shù)據(jù)后預測中國票房在2015年的實際需求數(shù)字。

  按這樣的設想,中國可能會造就另一個好萊塢,或者,至少是一個行業(yè)的良性循環(huán)——單電影票房將積蓄創(chuàng)紀錄,20-30 億元票房“重磅炸彈”可能出現(xiàn),過億票房電影的比例也將大幅上升,這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和人才進入電影行業(yè)。

  在如此可期的市場下,也許投資人應該期待票房之外的收入。這些電影的買單者可能是:

  電影頻道:國內電影頻道主要由中影集團下屬的電影衛(wèi)星頻道CCTV-6,以及上影下屬的東方電影頻道等,2010年收入約20億元,過去5年復合增長率13%。

  IPTV:CNTV、百視通等公司將加大電影版權的購買

  互動電視:國家將推出有線電視網的進一步整合

  在線視頻:網絡視頻公司對于優(yōu)質內容的購買力將增強,據(jù)高盛互聯(lián)網團隊預測,2015年,優(yōu)酷的內容成本將達到18.6億元。

  手機電視:中國3G手機用戶將達到3.6億,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將成為用戶觀看視頻的重要渠道。

  以及衍生收入:主題公園、玩具、服飾以及游戲。

  但很遺憾,不是在現(xiàn)在。

  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電影協(xié)會

  90年代初,雖然國內電視機已相當普及,但有線電視網絡、VCD/DVD 家用影碟機等尚是新鮮事物,電影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人文娛消費這一大類的需求。在90 年代初錄像廳開始繁榮,以及后來盜版影碟的泛濫,電影票房又經歷了過度下滑。2009 年,中國全國文化消費總量約7300 億元,電影行業(yè)62 億元的票房僅占其中的0.8%。
[page]

  什么決定電影票房

  張文云

  北京艾億新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具有20年系統(tǒng)工程、復雜系統(tǒng)開發(fā)經驗,曾就職于原航空航天部某研究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某研究院,從事多項航空航天工程、武器系統(tǒng)的研發(fā)和開發(fā)工作。

  中國第一套電影票房預測系統(tǒng)(BRP)總工程師張文云通過對過去4 年中600多部影片的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了六個有趣的現(xiàn)象:

  ● 低成本的影片投資往往更安全;

  ● 無名小卒主演的影片要比明星主演的影片利潤率更高;

  ● 影片類型的藝術特征跟利潤之間不存在直接關聯(lián),但評論的多寡(好評或者劣評)跟利潤之間有密切關系;

  ● 不含暴力、色情成分的家庭影片最容易賺錢;

  ● 大片的續(xù)集要比普通新片更容易賺錢。明星在為影片帶來更高票房的同時,也往往拉低了利潤率,因為大部分收入進了明星的口袋。

  M:《錢經》

  Z:張文云

  M 我們知道電影票房預測系統(tǒng)(BRP)考察了導演、主要演員、制片、發(fā)行及市場營銷、生命周期、類型、發(fā)行地區(qū)等因素對票房的影響,到底哪個要素影響最大?

  Z 一些結論很有趣,比如明星的影響力等級對電影首映周票房有顯著影響。以2007-2008年10月在我國上映的172 部電影為例,我們用資產定價模型及神經網絡算法推演,發(fā)現(xiàn)除了對首映周票房有積極影響外,明星對總票房收入其實并沒有顯著影響。在電影上映后,口碑傳播效應是決定電影票房的重要因素,而電影正式發(fā)行前到首映周這段時間宣傳、營銷活動最為活躍。

  此外導演影響力在總票房和首映周票房都較為顯著,說明在我國電影市場上導演對票房的影響力比明星更大。

  M 為什么導演對票房的影響力比明星大?

  Z 通過系統(tǒng)模擬,我們發(fā)現(xiàn)相對于導演較為穩(wěn)定的影響力,明星的影響力波動較大。如今我國電影市場上極具影響力的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等,從上個世紀80 年代開始獨立導演影片如《紅高粱》、《黃土地》,到90年代的《我的父親母親》、《霸王別姬》和較近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梅蘭芳》,這些導演保持了持久的創(chuàng)作生命和藝術影響力,形成了鮮明的創(chuàng)作風格。相對而言,電影演員推陳出新更快。另一個原因可能源于我國電影制作的導演中心制,即在影片生產制作全過程中,導演是最核心的創(chuàng)意人員,掌握著影片的藝術創(chuàng)造領導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