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朱慶瀾不僅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驅,同時也是保護祖國文化遺產(chǎn)、救國救災救民的大功臣
文 | 武汐瀅
文革時期的西安長安縣,一群年輕的紅衛(wèi)兵打著掃蕩“四舊”之名,揚言要徹底摧毀“國民黨將軍”朱慶瀾的陵園,毀尸滅跡。當?shù)馗咐下勚?,紛紛出面勸阻,并大膽告誡紅衛(wèi)兵,朱慶瀾實際上非黨非派,只是一個常年賑濟災民、一生廉潔奉公的仁士。一位守護朱慶瀾陵園幾十年之久的楊姓老人更是跳入被挖開的墓坑中,用老弱之軀以死抗爭。紅衛(wèi)兵無計可施,推倒墓前石碑泄憤之后揚長而去。
在今日之中國,朱慶瀾早已成為一個幾代人都感到陌生的名字。然而在中國近代史上,他卻是一位叱咤風云、拯救萬民的豪杰,更被百姓們親切地稱為“朱將軍”。
軍政蔥蘢善業(yè)承繼
朱慶瀾,字子橋,祖籍浙江紹興,1874年生于山東濟南歷城。朱慶瀾幼時家貧,父母在其少年時便相繼離世,慶瀾迫于生計而四處奔波,鄉(xiāng)鄰見他身高體壯,勸其投軍,慶瀾遂從人言。20歲未至,朱慶瀾赴東北投于總督趙爾巽麾下,憑一身剛毅果敢之性、大義凜然之氣,甫入軍界便如魚得水,屢屢擢升。
1908年,朱慶瀾隨趙爾巽調(diào)職四川,任陸軍第十七鎮(zhèn)統(tǒng)制官(相當于現(xiàn)在師長),掌握全省軍事。由于深受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思想影響,朱慶瀾擁護共和,并于武昌起義爆發(fā)時率所部通電響應。
袁世凱竊踞臨時大總統(tǒng)之位后,朱慶瀾被調(diào)至北京,任總統(tǒng)府軍事顧問,實為“裝潢門面”。1913年,朱又被任命為黑龍江督軍兼巡按使,主政兩年有半,政社兼顧,修建國防工事,收回松花江航權,辦蒙文學校,設女子教養(yǎng)院。至1915年,因不滿袁世凱倒行逆施,朱慶瀾拒受封爵而被“驅逐”。
朱慶瀾在任各職期間,皆勵精圖治、廉潔自律,軍政民政蔚然可觀。1916年6月,黎元洪繼袁世凱后任,對朱慶瀾甚是器重。其時粵局動蕩,朱慶瀾受黎元洪之命出任廣東省省長。1917年,護法運動開始,孫中山準備南下建立根據(jù)地,朱慶瀾由衷景仰其大無畏革命精神,雖主張不黨主義,仍給予了竭誠幫助。先是助孫中山建立以廣東為中心的根據(jù)地,其后又從自己四十個營的省警衛(wèi)軍中撥出二十個營編成護法軍,使孫中山擁有了第一支正規(guī)武裝力量。
由于軍閥派系混亂,互相排擠攻詐,同年秋,朱慶瀾辭去廣東省長職務:“宦海無常,爾虞我詐,實在令人膽寒。孫中山先生曾對我說過,要給人民多造飯碗子,我想只要對老百姓對國家有益的事,都愿意干?!贝搜钥梢暈橹鞈c瀾日后將事業(yè)重心轉向社會救濟的先兆。
1918年,朱慶瀾與張謇、馮國璋共同集資,建立華成、泰和兩個鹽墾公司,解決江蘇鹽城阜寧一帶百姓因鹽堿地荒造成的生活困難。后通過沖洗鹽堿、拓置良田等措施,幫助當時外流農(nóng)民解決了溫飽問題。
1924年至1925年,朱慶瀾在自己軍政生涯的最后一個職位——黑龍江省中東鐵路護路軍總司令兼省特別區(qū)行政長官時,正值俄國受饑荒侵襲,眾多災民過境求生。朱慶瀾秉著“俄國災害,途有餓殍,皆我人類,助人水火”理念,發(fā)起“俄國災荒賑濟會”,集成300節(jié)捐助糧食火車運往蘇聯(lián),體現(xiàn)出了中蘇人民患難與共的深厚友誼。
1925年2月,51歲的朱慶瀾正式脫離軍政界,專心從事社會賑濟事業(yè)。
天災有時人禍無期
1928年,陜西、甘肅遭遇特大旱災。蟲災、風災、瘟災和兵災、匪災裹挾在一起。陜西全省死亡人數(shù)250余萬,人口由940余萬減至650余萬。面對如此天災人禍,國民黨政府卻忙于內(nèi)戰(zhàn),其常設賑務機關“中央賑務委員會”只是徒有其名。
在西安扶風縣境,朱慶瀾曾親睹旱災之慘相,兩成年人活捉一男童,殺而分食,時任“華洋賑濟會北平分會”會長的朱慶瀾甚是心痛,決心解民于倒懸,遂整合華北、東北六大民間慈善團體,統(tǒng)一定名為“華北慈善團體聯(lián)合會”,并以會長名義赴陜堪災施賑。
從西安回到天津后,朱慶瀾隨即提出“募三元活一命”之口號,開展大規(guī)模勸募活動,開灤礦務局等一些大企業(yè)及團體紛紛捐出為數(shù)不小之款額。在此期間,《大公報》、《益世報》等報刊均發(fā)專題或辟專欄進行報道,并定期刊登捐款者姓名及所捐款額。
勸募行動亦打動了寓居天津的前清遜帝傅儀,“你提出的‘三元錢救一命’口號,鮮明有力。我現(xiàn)在得不到政府補助,手中沒有多少錢,救一千條命就是了?!彼炀?000大洋至朱慶瀾處。
為籌購賑糧,朱慶瀾親赴東北尋親朋故舊相助,募集購買賑糧16萬擔,受惠災民達百萬之眾。朱還在西安、扶風等地分設災童教養(yǎng)院,收容孤兒逾千人。1929年于右任回陜視察,對朱慶瀾動情致謝:“我等陜西之子,子子孫孫將永遠不會忘記您!”
1930年,陜甘旱災未解,長江又生大水,下游沿江各省大部成澤國,上海將危。中央賑務委員會見災情嚴重,便在上海成立“全國救濟水災委員會”,宋子文任委員長,朱慶瀾也由此接到新使命——作為五人特派員之一,任最重要災區(qū)工作組主任。
“全國救濟水災委員會”的三大賑款來源中,朱慶瀾負責處理國內(nèi)外民間捐款一項,凡經(jīng)他手的義款,都聘請著名的徐永祚會計所負責審核。而另外兩大來源則是國民黨政府撥款和所謂“美麥借款”,由宋子文、孔祥熙兩人一手吃進。其時,蔣介石建立南京政府才三年,正忙于國民會議的召集、“訓政約法”的制訂和法西斯手段的強化,根本無意顧及長江水災救災,克扣私吞賑款之事屢有發(fā)生。對此情景,朱慶瀾雖怒火中燒,卻又無可奈何。
在一次國民黨上海市黨部的報告災情會議上,朱慶瀾痛批道:“東南各省以富庶稱于全國,今遇此浩劫,天之虐我,可謂既慘且酷,歸其罪,揭其底,人事豈可辭其咎!”矛頭直指加劇天災人禍的蔣介石政府。
只知有國不知有身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時,朱慶瀾仍在上海主持長江水災救濟工作。他以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常務委員身份發(fā)表了告南京政府及各地實力派、各界人士急電:“危亡在即,完卵難期”,緊急呼吁舉國上下團結抗日。
1932年春,在張學良的暗助和支持下,朱慶瀾于北京成立“遼、吉、黑、熱民眾抗日后援會”。后援會將國內(nèi)外愛國人士的捐款和募集來的大量款項交付各路義勇軍代表帶回部隊,使義勇軍的經(jīng)濟困難有所緩解,也堅定了他們驅除日寇、收復東北失地的決心。
馮玉祥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時,朱慶瀾得知其資金缺乏后,特派專人送去十萬現(xiàn)大洋,又購買了卡車及藥品等物品送至前線備用。因后援得以及時補給,馮部最終以弱克強,收復多處失地。后馮玉祥在抗戰(zhàn)上功敗垂成、被迫隱居泰山,因感念朱慶瀾之義舉,修建“五賢祠”時特為其留有一席(其他四人分別為蔡廷鍇、蔣光鼐、陳明樞和王瑚)。
1935年,經(jīng)馮玉祥推薦,朱慶瀾出任國民黨中央賑務委員會委員長。七七事變爆發(fā)后,中原一帶難民多逃至陜西關中。朱慶瀾亦往來于西安、寶雞、扶風、黃龍等地安置災民。他親自主持創(chuàng)辦的黃龍山墾區(qū),以墾代賑,安置災民5萬。當時有民謠唱道:“黃龍山,是桃園,良田美景滿山川。子橋象九恩情寬,災民來黃把身安?!?/p>
在此期間,朱慶瀾還組織整修了陜西著名文物法門寺,由于遵循了“原塔封存”的處理策略,使得后來震驚中外的法門寺唐代地宮、佛祖釋迦牟尼四枚指骨舍利和大唐王朝數(shù)千件供佛珍寶均得以完整保存和現(xiàn)世。
1941年,在陜奔波十多年的朱慶瀾積勞成疾,因咯血不治,病逝于西安。當?shù)匕傩照犓挽`,沿路哭聲一片。下葬的棺木由馮玉祥寫棺表,于右任寫墓蓋,葉公綽寫墓志銘。馮玉祥在挽詞中贊道:“朱子橋,老將軍,我民國,大偉人,一生最清廉,行兼智仁勇,只知有國,不知有身,公而忘私,識遠器深……大仁大義,一片慈心,全國人民記在心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