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里·貝克的簡介:
加里·貝克(GARY S. BECKER) (1930-)
加里·貝克(GARY S. BECKER),美國人,由于他的將微觀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相互行為的分析,包括市場行為,而獲諾貝爾獎。
加里·貝克爾的生平簡歷
1930年,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的波茨維爾,
1951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文學士學位學習,
1953年,在芝加哥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60年,他在30 歲時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
1970年,起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授,
1967年,獲美國經濟協(xié)會授予的著名的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1974年,任美國經濟協(xié)會的副會長,
199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此外,貝克爾還是蒙特·皮萊林學會的成員、國民教育學院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
加里·貝克爾的學術貢獻
貝克爾與199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都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但科斯的科研成果主要是論文,而貝克爾則是多產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在他所有的論著中,《生育率的經濟分析》是當代西方人口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之作;《人力資本》是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的經典,是席卷60年代經濟學界的“經濟思想上的人力投資革命”的起點;《家庭論》1981年在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時被該社稱為是貝克爾有關家庭問題的一本劃時代的著作,是微觀人口經濟學的代表作。因而,這三部著作被西方經濟學者稱為“經典性”論著,具有深遠的影響。此外,西方經濟學者把貝克爾的時間經濟學和新的消費論稱為“貝克爾革命”。
貝克爾把經濟理論擴展到對人類行為的研究,獲得巨大成就而榮膺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現代西方經濟學方面最富有獨創(chuàng)思維的人之一,他常常把普通觀察到的明顯不相關的現象同某一些原理的作用相聯(lián)系,從而開拓經濟分析的新視野。貝克爾開辟了一個以前只是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關心的研究領域,他在擴展經濟學的疆界方面所做的一切是其他經濟學家所不及的,是新學術領域的開拓者。也正是如此,沙克爾頓獎貝克爾稱為“作為帝國創(chuàng)建者的經濟學家”貝克爾善于把經濟理論運用于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把經濟理論運用到過去同市場力量沒有聯(lián)系的領域,如社會學、政治學、人口統(tǒng)計學、犯罪學和生物學等。他在研究人類行為時,總是力圖用經濟學的方法和觀點去揭示其經濟動因,在分析影響人類行為的各種因素時,始終把經濟因素放在重要地位。在運用經濟理論分析人類行為方面,貝克爾是一個成功的先驅者。
早在20世紀的70年代,貝克爾就躋身于現代美國最著名的經濟學家行列。貝克爾是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是芝加哥學派的重要成員。他的學術思想與弗蘭克·奈特一脈相承,與同時代的芝加哥學派的弗里德曼、劉易斯、西奧多·舒爾茨和斯蒂格勒等有許多共同之處。像這些人一樣,他信奉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反對國有干預經濟生產,力主以微觀經濟理論作為科學的基礎,建立經濟科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他主張把宏觀經濟理論與微觀經濟理論結合起來,把整個經濟學建立在自由放任主義和市場均衡的方法論的基礎之上。像奈特和舒爾茨一樣,他堅持資本概念的普遍性;像弗里德曼一樣,他否定有效理論應是對現象的直觀描述這樣一種必要性,而認為理論只能得出有用的“預測”就是可行的;像斯蒂格勒一樣,他強調勞動市場上信息和搜尋活動的作用;像大多數芝加哥經濟學家一樣,他對政府的智能持懷疑態(tài)度。貝克爾的學術思想和理論觀點,不只是濃縮了“芝加哥傳統(tǒng)”,與其同行相比,他不僅更多地地汲取了這些觀念,而且開拓了新的應用范圍,從而使他獲得了“理論創(chuàng)新者”的美名。
加里·貝克爾的主要論著
《歧視經濟學》(1957年初版,1971年再版),
《生育力的經濟分析》(1960年出版),
《人力資本》(1964年初版,1975年再版),
《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1976年出版),
《家庭論》(1981年出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