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歲的黃麗明:我參加了1936年奧運會

2008-08-04 09:51:55      王 彬 孫 棣

  2008:黃麗明的遺憾

  2007年5月,黃麗明在自己的100歲壽辰上豪情萬丈,她說:一定要飛到北京,現(xiàn)場觀看奧運會。

  1936年,黃麗明參加了第11屆德國柏林奧運會,她是奧運賽場上出現(xiàn)的第一批中國人。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舉辦奧運,這位百歲老人的出現(xiàn)自然是更具歷史意義。

  但現(xiàn)實總是讓人遺憾,2008年7月25日,黃麗明的小兒子陳恩農(nóng)對本報記者說:“母親當然想去北京看奧運,也想回南京看看,不過她的年齡已不能夠乘如此長途的飛機。”

  黃麗明現(xiàn)在居住在美國新澤西,身體狀態(tài)和精神狀況從整體說來都很好,思維敏捷,只是聽力、視力和行走差一些。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老人日日與圣經(jīng)相伴,經(jīng)常去附近的教堂做彌撒,風雨無阻。

  但是,家人絕對不允許她拿健康冒險。陳農(nóng)恩說:“看來還是在電視機前觀看奧運更合適。”畢竟,她已經(jīng)不是當年奧運賽場上的那個意氣風發(fā)的教練了。

  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當時中國代表團中共有69名參賽運動員,參加足球、籃球、田徑、游泳、舉重、拳擊、自行車等項目,另有11人參加武術表演,還有前去的官員36人。其中只有7名女運動員,分別是游泳選手楊秀瓊、田徑選手李森以及5名國術(武術)選手。由于沒有專業(yè)教練,當時身為金陵女子大學體育系主任的黃麗明擔起了指導這7名女運動員的重任。

  自此之后,黃麗明對于中國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的表現(xiàn)時刻關注。

  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上,新中國重返奧運會大家庭后首次派團參加,身在美國的黃麗明為中國運動員感到驕傲。當年7月29日上午,洛杉磯奧運會第一枚金牌被在奧運史上從未奪得過金牌的中國選手奪取了,許海峰獲得男子60發(fā)手槍慢射金牌。

  十六天賽事戰(zhàn)罷,中國奧運代表團以15金、8銀、9銅的成績在各代表團中排第4位,一掃往日的頹勢。

  而黃麗明見到中國運動員獲得名次就會激動得按捺不住,都會特地給分散在美國各地的子女打電話。陳農(nóng)恩回憶說:“在我印象中,每次奧運會,媽媽幾乎都會認真地從頭看到尾,看到中國人在奧運會上摘金牌時她最高興。我記得媽媽多次看奧運會看得忘記了吃飯,看到中國選手拿到金牌后,她會不停地打電話給認識的人,讓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

  北京申奧成功后,老人就和諸多在美的親戚朋友相約去北京看奧運會,家里子女都支持老人的想法。“盡管已經(jīng)年滿100歲,但媽媽仍然堅持鍛煉,她每天都要在公寓樓梯的過道上走上一圈。”陳農(nóng)恩說,“盡管媽媽身體很健康,思維也很清晰,但飛到北京畢竟是一次遙遠的旅程。不過,我們會盡一切努力讓媽媽去北京,在祖國親身感受奧運會,這是她的夢想。”

  但最終夢想未能成真。

  陳農(nóng)恩說:“母親學體育(當時中國很少有女生選學體育),就是希望中國人的身體素質(zhì)(特別是婦女)有很大的提高。她十分高興見到中國有機會舉辦奧運會。她也衷心祝愿通過奧運在北京舉行,使全中國人民在體育鍛煉方面更加普遍,從而達到普及性的身體健康。”[page]

  1936:黃麗明的奧運

  1936年8月,柏林,可以容納10萬人的中央體育場,第11屆奧林匹克圣火在熊熊燃燒。中國代表團在開幕式上亮相,黃麗明行走其中,西方人投以驚奇的目光。

  一年后,中國遭受近鄰日本的侵略。但在此時,整個國內(nèi)還沉迷在強國之夢的幻影中,而參加奧運對當時的政府而言,自然是臉上貼金的好事。

  6月26日,上海招商局碼頭,意大利郵輪即將起錨,碼頭上熱鬧非凡,100多人的中國奧運代表團搭乘該船開赴威尼斯,終點是8月1日舉辦開幕式的德國柏林。

  和如今姚明、劉翔等運動明星的待遇不一樣,當時中國的運動員參加奧運簡直是受罪,住的是條件最差的三等艙,吃的是毫無營養(yǎng)可言的食物,加上近一個月的海上顛簸,運動員們的體能已經(jīng)被消耗殆盡。到達柏林時,距奧運會開幕只有一周時間了,不少運動員體力難支,但還要拖著疲憊的身子找旅館,辦手續(xù),根本沒有時間休整。

  8月1日,第11屆奧運會開幕式在柏林中央體育場舉行,奧林匹克圣火熊熊燃燒。

  中國代表團出場了,每個運動員配發(fā)了一件西裝上衣(下衣和鞋子還得自備)。跟隨代表團一起出場的,還有一些國民黨要員的太太,她們想出國開開眼界,就花錢買了代表資格。一個官太太舉旗走在隊伍前面,但軍樂一奏起,她嚇得腿哆嗦。眼看就要給中國丟面子,黃麗明一把搶過大旗扛起。

  此次奧運會上,中國隊一無所獲。除撐桿跳選手符寶盧跳過3.80米進入復賽外,其他人都在初賽中即遭淘汰。體力不支的足球隊首場即以0∶2負于英國,籃球隊輸給日本,游泳、自行車等項目也遭慘敗。黃麗明還記得,女子跑步比賽時,李森跑了最后一名,但她堅持跑到了終點。

  當時國力孱弱的中國在運動場上是弱者,但運動精神給黃麗明的震撼是巨大的。老人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說起,那時在田徑比賽中,李森跑了最后一名,但她堅持跑到終點。當時,全場觀眾不約而同地鼓掌,為李森堅韌不拔的精神歡呼。

  陳農(nóng)恩說:“在我印象中,每次看奧運會,媽媽都覺得即使運動員得到最后一名,也應該為其起立鼓掌,因為和競技成績相比,運動員身上的體育精神更重要。”

  在柏林的奧運賽場上,黃麗明感受到了二戰(zhàn)前那詭譎的風云,希特勒幾乎天天到運動場上向觀眾不停地招手致意。誰也不曾料想,這個留著小胡子的男人即將讓整個歐洲都陷入戰(zhàn)爭的泥潭。[page]

  1907—2008:黃麗明人生傳奇

  1907年1月6日,南京村邊教堂的牧師家里一個女嬰呱呱落地,她的名字叫黃麗明。她的父親曾追隨過孫中山先生,在開明進步的家庭氣氛中,黃麗明從小就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并跟隨父親信奉基督教,富有同情心。

  16歲那年,酷愛體育的黃麗明考進了金陵女子大學體育系,成為最早從國內(nèi)大學體育系畢業(yè)的3位女性之一。這個聰明活潑的少女在校成績優(yōu)異,深得女大校長吳貽芳的欣賞,被推薦到美國威斯理安大學體育系讀研究生,并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威斯理安大學的女子學院歷史悠久,貴族氣氛濃郁,宋美齡也曾在這里留學,她比黃麗明高幾屆。

  取得碩士學位后,黃麗明又留校當了兩年助教,隨后接到吳貽芳校長回國的邀請,出任金陵女大體育系主任。其時,黃麗明已與中央大學教授陳裕華結為夫妻。

  黃麗明在教育上主張一視同仁,有教無類。她教學認真,對美國盛行的自由體操頗有研究。她不拘泥于英美教材,結合鄧肯(美國著名舞蹈家)首倡的現(xiàn)代舞,對自由體操的一系列動作規(guī)范做了大膽合理的改進,使之更富有旋律和節(jié)奏感,動作更優(yōu)美輕盈。在黃麗明的指導和培養(yǎng)下,很多女生愛上體育,有的人還成為卓有成就的體育人才。當年她主持的金陵女子大學體育系即以自由體操、籃球和現(xiàn)代舞享譽國內(nèi),也受到歐美體育界人士的高度評價。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黃麗明和金陵女大的師生們都投入抗戰(zhàn)救亡事業(yè)中,她們打著橫幅標語走在南京街頭,宣傳抗日,搞募捐。黃麗明自己帶頭為前方抗日戰(zhàn)士捐錢、捐衣服,她甚至讓家人停用小轎車,將省下來的汽油捐給空軍。

  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黃麗明受聘明德女中校長,兼任明德小學校長。“黃校長在當時是名人,我們非常崇拜她。”當時就讀于明德小學的施順才先生回憶說,“記得當時四十幾歲的黃校長戴著金絲眼鏡、穿著旗袍和高跟鞋,做起報告來非常斯文。她多才多藝,能彈一手好鋼琴。那時候她家住莫愁路基督堂正對面的小洋房,現(xiàn)在已經(jīng)拆掉了。”

  解放后,黃麗明留在南京四中當老師。當時高級體育人才奇缺,北京清華大學和北京體育學院先后邀請黃麗明擔任體育教授,她一一謝絕。黃麗明在南京四中執(zhí)教近30年,教過體育、英語、生物等課。王炳毅先生曾是她的學生,他回憶說:“黃麗明老師教課很動腦筋,為了讓我們學英語有興趣,她制作卡片、幻燈圖片,給我們講故事。她還特別愛護窮困學生,一年到頭家里常有男女學生來打牙祭。”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黃麗明赴美國探望已入美國籍的小兒子陳農(nóng)恩一家,后移居美國。陳農(nóng)恩說,他的母親還堅持體育鍛煉,做自己編排的體操跟舞蹈。

相關閱讀